盛夏暑气正盛,漫长的暑假里,不少同学会想着找清凉去处消解热意。河边散步、湖边露营,或是去泳池畅快游几圈,成了不少人的选择。但你知道吗?看似惬意的水边场景,可能藏着“溺水”这个致命隐患。每年暑假都是溺水事故高发期,而大学生群体因户外活动多、有时对风险预估不足,更需绷紧安全这根弦。今天,学工办就为大家送上这份防溺水“安全锦囊”,别让一时的清凉变成终身的遗憾。
这些“危险水域”,别凭着“经验”靠近
不少同学觉得“自己会游泳,溺水离我远着呢”,但溺水事故的发生,往往和对水域的“误判”有关。尤其咱们周边的自然水域,藏着不少“看不见的陷阱”:
比如城郊的野河,表面看着水流平缓,水下可能有深浅不一的坑洼,或是突然出现的暗流——曾经社会上有案例学生结伴去野河“避暑”,会游泳的同学下水后被暗流卷走,万幸最终获救但也受了惊吓;还有山间的水库,即使是夏天,库底的水温也很低,突然入水可能引发腿抽筋,哪怕是游泳高手也难应对;另外,一些看似“安全”的工地水坑、废弃鱼塘,水底堆满淤泥和杂物,一旦陷入根本无法发力挣脱。
所以请记住:不私自去野外水域游泳、戏水,不结伴到无安全保障的河边露营玩水。别让“一时兴起”和“经验主义”,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。
万一遇到同伴溺水?“智慧施救”比“冲动下水”更重要
大学生重情义,看到同伴落水,不少人会下意识跳下去救人——但这往往是最危险的选择。多数人没有专业施救技能,野外水域情况复杂,盲目下水不仅救不了人,还可能让自己也陷入险境。正确的做法是“智慧施救,优先自保”:
首先要大声呼救,立刻向周围人求助,同时拨打110、120,说清具体位置(比如“XX区XX路附近的XX河边”);其次,看看身边有没有可利用的救援工具——比如岸边的长树枝、竹竿,或者把衣物、书包连接成“绳索”,从岸上递给溺水者,让他抓住后慢慢拉上岸(注意自己要站稳,别被拖下水);如果周围有救生圈、塑料桶、泡沫板等,赶紧扔给溺水者,帮他保持漂浮,为救援争取时间。
记住:未成年人不能盲目下水救人,成年人也需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施救。“勇敢”不是冲动,“智慧”才是对同伴真正的负责。
学院的叮嘱:安全是暑假的“底线”
暑假是放松的时间,但安全永远是“底线”。药学院(中药学院)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把防溺水知识记在心里,也提醒大家:如果计划去正规泳池游泳,要选择有救生员的场所,下水前做好热身运动,不在泳池里嬉戏打闹;如果和同学结伴出行,别去偏僻的水边区域,随时和家长、老师保持联系。
安全无小事,多一份警惕,就少一份风险。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份“安全锦囊”转给身边的同学、朋友,让我们一起守住清凉,也守住平安——期待开学时,看到每一位同学都带着健康的笑容回到校园!

一审:刘一泽
二审:封晟
三审:唐倩